[电焊工183—9057—3717微信同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IC卡)上岗证 。安监局特种作业操作证IC卡工种 电工作业:高压电工作业 ,低压电工作业
电工操作证分为高压和低压<千伏以上用高压,作业电压一千伏以下用低压。三年一审,六年一次换证>。老版证书每二年复审,新版证书每3年复审一次,过期作废。
高处作业:登高架设作业 、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 ,制冷与空调作业: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操作作业 、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修理作业 全国通用,网上可查。
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 ,二、电焊、气焊、弧焊、电焊气割操作证 ,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电焊、气焊、弧焊、电焊气割、其他),也叫上岗证,
监督管理局,上岗必备证书,分为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压力焊作业,钎焊作业,全国通用。网上可查。
二、全国特种作业操作证考试介绍从事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必须熟悉相应特殊工种作业的安全知识及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技能。要求从业人员持卡(IC卡)上岗,即由全国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局颁发《全国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持证上岗,由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
信用让融资更方便——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光明日报记者
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为中小微企业和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联合地方 政府部门与市场机构进行信用培育和信用评价,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金融 机构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提高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因地制宜化解企业融资难题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痼疾”,也是金融服务的难点所在。
为有效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探索“政府+市场”的企业征信发展模式,推动地方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 建设,更好地满足了金融机构对征信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一方面,政府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统筹信息资源,归集了70多家政府部门的中 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并配套了政府信保基金、投贷(保)联动引导基金、并购引导基金等20多项政策和信息应用等机制,让政策为企业“增信” 。另一方面,市场快跑,依托市场化的专业征信机构,搭建地方征信平台。3年多来,北京为地方征信平台为全市3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 建立了信用档案,采集信息9685万条。“一库N用”的架构体系,以及征信报告、信用评分、风险预警等产品累计为全市近百家金融机构和政府 部门提供50余万次查询服务。
征信和金融同频共振,中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末,乌鲁木齐征信平台共筛选并推介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 业约2.5万户,累计为8348家企业解决4844亿元融资需求,其中,1800余家企业获得了超119亿元的“首贷”资金,1158家企业累计获得1108亿 元信用贷款。
与此同时,宜昌通过共享企业纳税诚信信息,也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极大便利。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在永州市祁阳县开展企 业纳税增信业务试点,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为抓手,优选诚信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纳税诚信状况进行等级评定。当地人民银行联合税务部门根 据纳税信用等级,每季定期向金融机构推荐诚信状况良好企业名单,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截至2018年8月末,通过该模 式已对祁阳县85家中小微企业累计授信4.4亿元,实际投放“两免”信用贷款3.1亿元。
在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各地因地制宜,由点及面推进工作,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和做法。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累计 为261万户中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累计有近52万户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全国累计建立信用档案农户数1.78亿 户,累计已有9500万农户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达到3万多亿元。
信用体系建设让农户受益多 10年前,上海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田东 模式”,基本解决了农村金融“更缺服务、更缺资本、更缺信用、更缺支持”的难题。如今,这里又构建了信贷业务与农户信用的大数据应用 场景,打造农村金融、产业、服务、监管的闭合循环圈,成为“田东模式”升级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深耕信用体系建设,让“信用”成为农村地区叫得响、拿得出的金名片。绵阳三枝树村是远近闻名的省级 信用村,该村有142户信用农户,占比高达81%,累计获得3000多万元信用贷款,而且利率较保证类贷款低2.17个百分点。该村在金融支持下, 发展成了重要的茶叶、竹林、食用菌基地,人均年纯收入达1.8万元,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三枝树村的实践是广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秉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连云港积极探索 形成“人民银行主导、地方政府支持、金融机构参与、广大农户获益”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产品应 用等工作,不断优化农村地区信用和金融环境,为推动精准扶贫、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深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 信用乡、信用县”四级信用体系创建活动,浙江全省目前共创建信用村7401个、信用乡286个,12个县成为首批省级信用县创建地区。广大农户 、农村企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村民共守信用、共享信用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银农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金融机构从被动支农变为主动惠农。浙江省针对农户推出了“整村批发、集中 授信”等信用贷款服务,较好地缓解了农户融资难题。目前,全省对参与信用评定的631万农户发放了贷款,覆盖面逐年增加。
人口多、底子薄,老百姓大多守着传统农业“一亩地里打转转”,沂蒙山区一度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从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解决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到1996年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从实施扶贫攻坚到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改革开放以来,沂蒙老区在扶贫开发中艰辛探索,跑出了临沂“加速度”。
GDP增8倍,1996年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临沂曾是山东省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有不少贫困村、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其中沂南、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费县6县贫困问题尤其突出,曾是当时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1983年,这6个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4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0元,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的有23万户,占总户数的22%。
费县朱田镇下牛田村,位于费县县城东南方向20多公里,就是贫困区众多村子中的一个。当地人常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来描述村子。由于三面环山,土地贫瘠,上世纪70年代,下牛田村一直是附近几个村子中最贫困的,人均收入仅有70多元。
1976年,年仅33岁的陆宣在村民的拥护下成为下牛田村党支部书记。“虽然村子小,仅有不到300人,但咱站着不比别人矮,躺下不比别人短,咋就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呢!”陆宣不服气,开始想方设法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其实,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早在1982年7月,临沂地区就提出“以林为主,林农牧工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方针,掀起了以造林为重点的山区建设热潮。时任村支书的陆宣去县里开会了解到山楂树种植后,兴奋地回到村里宣传。
祖祖辈辈靠种粮食为生,栽种山楂苗又不能当饭吃,虽然有迟疑,但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村民开始种植山楂苗。村里没苗子更没钱,陆宣就带大家去山上找野生山楂苗回来自己嫁接,并且发明了快速育苗法。从山楂苗的自给自足,到多余的苗子以0.5-1元/棵卖出去,1985年下牛田村成为了附近最富有的村子。
也是在这一年,下牛田村育苗收入55万元,加上其他收入,户均1.3万元,成为沂蒙山区第一个万元户村。后来,陆宣又集中村民的闲散资金,以股份制形式建起费县果脯厂,并且养殖长毛兔,不但解决了村民温饱还带动附近村民就业,下牛田村连续十几年人均收入千元以上,成为沂蒙山区首批小康村之一。
从中央到地方,依靠各级扶贫政策的落实和当地老百姓的艰苦奋斗,1995年年底,7个贫困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70亿元,比1984年增长8倍,其中有6个县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至1996年,沂蒙山区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现在的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村。
区域覆盖整体推进,扶贫成果再巩固
如果说1984年到1996年,革命老区临沂经历了从需要重点解决的连片贫困地区到率先整体脱贫的逆袭,那么1996年到2013年则可以看作是扶贫攻坚、巩固提升扶贫效果的关键时期。而“沂蒙老梁”正是这段时期最真实的见证者。
“沂蒙老梁”叫梁兆利,74岁的他当了44年的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村支书,是村民口中的“老梁”,也是远近闻名的“能人”。
后峪子向北不远便是汶河,但山梁却将河水阻隔,后峪子村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干巴村”。村里唯一的水井里水少得可怜,需要一瓢一瓢地舀,为了打上水常常要凌晨起床排队。到后峪村走亲戚,带钱、带粮都比不上挑两桶水更让人稀罕。
沂蒙山区虽在1996年实现整体脱贫,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仍有50万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在850元以下,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其中比较集中连片的就有155个村、9.4万人,后峪子村就在其中。
筑坝挖渠之后,1996年后峪子村基本解决了吃水灌溉问题。这时的梁兆利又开始拜师学艺,带领村民种了1700亩李子林,开始摸索林果致富这条路。后来,后峪子村的果树盛果期能产出约500万斤果实,行销东北三省,并且注册了自己的品牌。
2001年,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时期。从2002年起,山东省扶贫重点由过去分散、单一扶持贫困村,转变为以乡镇为开发单元的区域覆盖式扶贫。
临沂市按照以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战略,确立并扶持发展了林果、畜牧、建材、蔬菜、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后峪子村又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成排的两层小楼附带一方院落,这样的农家乐,在后峪子村有51户。此外,村“两委”还从青岛引进了一家服装厂和一家玩具厂,吸纳了200多名妇女在本村就业。不出村不出院,收入就有了很大提高。现如今,后峪子村老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
以产业开发为主攻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脱贫致富为目标。到2010年底,按照2001年的贫困标准,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89万人,较2000年减少了167万人;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43元,较2001年增加4300元,增长了201%,年均增13%;54个扶贫重点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97元,比2001年增收4353元,增长256%,年均递增15.4%。
2013年,临沂市迎来了扶贫工作的年度考核。经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山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地考察与综合评估,在全省17地市中,临沂排名第一并获得了扶贫奖励。
产业扶贫、易地搬迁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2013年,扶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新阶段,临沂全市共识别出992个省定贫困村、47.9万贫困户、88.1万贫困人口,初步托清全市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基础,建档立卡、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多项惠民政策先后出台。曾被看作沂蒙山区扶贫的“孟良崮”的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村,也因精准扶贫政策发生了彻底改变。
原本的崔家沟村距离朱田镇有15公里,全村共有530户1670口人。村里的孩子上学要走8公里山路。因为山路崎岖,村里种植的水果根本没有商家想要收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整个村庄只有一个卫生室,村里不少老人因为看病不方便落下了病根。
贫困加上交通不便,崔家沟还遇到了一件让人尴尬的事,那就是村里的适龄男青年娶妻难。村支书曹厚海告诉记者,搬迁前村里35岁以上的男光棍有28人,即便长得不错,也没有姑娘想嫁过来。
2016年3月,崔家沟迎来历史性转机。在中央易地搬迁政策扶持下,崔家沟实现了整体搬迁。村里人从山上搬进了楼房,村民有的到附近的产业园区打工,有的自己开店经商,还有不少人在崔家沟原来的山坡上经营家庭农场,日子有了奔头。
据曹厚海介绍,搬迁后的一年时间里,崔家沟全村就办了41场婚礼、迎来43个宝宝。原来的光棍们除了1人因患病未能娶妻外,其余27人全部脱单。
现如今,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打造农村经济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村里收入越来越高,大家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老客网上看到的,谢谢!